
說到燙畫很多人都不清楚,了解大概的會說這就是一種新型的印刷技術,但其實,燙畫在從前也被叫做烙畫,是中國的一種傳統藝術創作手法。在以前,燙畫就是使用用火燒過的烙鐵或是針在物件上烙出圖案,也被稱為“火針刺繡”。下面我們就來說說“火針刺繡”的起源于發展。
起源
烙畫相傳起源于秦朝,但并無可考證據和史料。據民間傳說記載,始見于西漢末年,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傳說那時南陽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,是遠近聞名的烙花高手,無論是尺子、筷子,還是手杖、扇墜,經他一烙燙,各式各樣的人物、花鳥、山水、走獸,栩栩如生,躍然紙上,精美絕倫,巧奪天工,人稱烙花王。他為人忠厚,心地善良,在城內開了個門面,方圓百里人皆知之,知名度頗高。傳說當年“王莽攆劉秀”(南陽民間傳說),李文曾救過劉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,劉秀不盛感激,此后歷經千辛萬苦,也不曾將那只烙花葫蘆賣掉。公元25年劉秀稱帝后,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,查訪到他后即宣進京,賜銀千倆,加封“烙畫王”,并把南陽烙畫列為貢品,供宮廷御用。從此,南陽烙畫文化便蓬勃發展,名揚四海。“烙花王”的故事也流傳至今。
二十世紀二十年代,烙畫已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手工行業,烙畫品也成為南陽頗有名氣的民間藝術品而享譽國內。當時,南陽城內已有專賣烙畫的店鋪六、七家,其中方玉堂的“福聚恒”筷子鋪最為有名,趙星三的四個徒弟成了“福聚恒”的頂梁柱。“福聚恒”生意興隆,日進斗金,產品遠近聞名,遠銷北京、西安、天津、開封等地。到四十年代初,單“福聚恒”一家,店員藝人已發展到三十多人,初具規模。
解放后,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挖掘、整理和發展工作,將分散流落于南陽各地的烙花藝人組織起來,先后成立了互助組,合作社。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烙花藝人不斷繼承發揚前人的優秀傳統,推陳出新,改進工藝和工具,從而把烙畫藝術推上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。
而到了現在,燙畫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,出現了特殊的燙畫技術,之后又出現了熱轉印燙畫、PET低溫平面燙畫等燙畫技術,不得不說,這些都是對傳統的一種傳承與創新。